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极危”(CR)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在石台县境内被红外相机多次捕捉到其珍贵的白昼活动影像。
科学布网,锁定“森林卫士”踪迹
记者日前从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台管理站获悉,为落实国家林草局及安徽省珍稀濒危物种监测要求,该管理站与安徽师范大学于今年初组建联合团队,启动对中华穿山甲的专项监测。经前期调研,团队于今年3月中旬至4月初,在毗邻牯牛降保护区的石台县大演乡白石村和横渡镇琏溪村划定了两个监测样区,布设64台红外相机,对目标物种进行持续监测。
重磅成果:38台相机记录珍贵影像
经过约4个月的野外持续监测,工作人员于7月27日进行设备维护(更换存储卡和电池)并回收数据。令人振奋的是,数据分析显示:布设的64台相机中,有38台都成功拍摄到了中华穿山甲活动的清晰影像。
展开剩余63%自动监测设备拍摄的画面。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台管理站 供图
尤为难得的是,部分相机捕捉到其在白昼时分的活动状态。这些画面证实了史籍中关于中华穿山甲在牯牛降保护区及石台县广泛区域曾有分布的记载。更为关键的是,它证明了这里仍保存着健康完整的种群及其优质栖息地。作为典型夜行性动物,中华穿山甲其频繁现身甚至敢于在白天活动,直观反映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优越且人为干扰水平低。
“森林卫士”:身处灭绝边缘
中华穿山甲,以其狭长身躯和独特鳞甲而闻名,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森林卫士”,擅长捕食白蚁等有害昆虫。然而,受栖息地丧失、退化及非法盗猎重创,其生存面临空前危机。尽管我国于2020年将其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严禁一切贸易,其生存仍受威胁。当前全球种群数量锐减超80%,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极危”(CR)物种,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最高级别保护。
自动监测设备拍摄的画面。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台管理站 供图
皖南腹地:生态保护的希望之地
综合近年救护记录、巡护信息及本次监测成果,我省的中华穿山甲种群目前主要分布在池州、黄山、宣城三市的12个县(区)。在池州市境内,除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九华山风景区、青阳盘台、仙寓山等省级保护地构成关键栖息网络。这些区域的中低海拔(500~1200米)、灌丛茂盛环境,为物种存续提供核心支撑。
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台管理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在石台县通过对中华穿山甲的系统性监测,将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记者:倪讴; 通讯员:叶路
来源:安徽日报
发布于:北京市最新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