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姜是周武王姬发的妻子,也是周成王姬诵的母亲。作为西周的开国王后,尽管她在历史上留有一席之地,但关于她的记载并不多。史书记载的重点,往往放在她作为周成王之母的德行上。《大戴礼记·保傅》有一段描述她怀孕时的行为:她怀着周成王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独处时不显傲气,生气时也不发脾气。古人认为,邑姜这种良好的行为和态度,为肚子里的周成王提供了积极的胎教,促使他日后成为一位明君。这一段文字也被认为是“胎教”的早期记载。
然而,除了这段关于“胎教”的记载,邑姜在历史上的形象相对模糊,关于她的身世和称号也引发了一些疑问。一个常见的猜测是,她是否曾是周武王的大哥伯邑考的妻子,继而以嫂子的身份嫁给了周武王?另外,还有人质疑姜子牙是否为她的父亲。甚至周武王曾提到“予有乱臣十人”,这十人中是否包括邑姜?这些疑问都值得深入探讨。
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西周时期贵族男子和女子的称呼规则。关于邑姜和伯邑考的关系,关键就在她们的称呼上。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许多我们今天熟悉的名字,如“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以及“姜子牙”都是后人所附上的称号。在西周时期,贵族男子并不会使用姓氏,而是称氏。比如,周武王和周成王在当时的正式称呼可能是“武王发”与“成王诵”,或者干脆以国号为称呼,如“周发”或“周姬”。
展开剩余78%而姜子牙,他的姓为“姜”,氏为“吕”,名为“尚”,通常被称为“吕尚”或“太公望”,这也是他最广为人知的名字。女性的称谓则更为复杂。她们通常以姓而非氏为称呼,并且姓的顺序不同于今天的方式——西周女性的姓会放在名字的最后,以体现她们的婚姻关系。常见的称谓有:以排行为姓,如“伯姬”;以父亲的国名为姓,如“姒”;以丈夫的国名、谥号、爵位等为姓,如“庄姜”。
从这些规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的称呼通常与她们的丈夫或父亲有关。因此,周武王的王后被称为“邑姜”,其中“邑”字是否与她的父亲有关,便成了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
对于邑姜是否是姜子牙的女儿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西晋时期的《春秋经传集解》中,杜预在注解中提到“邑姜,齐太公女,晋唐叔之母”。不过,距邑姜的时代已有千年,史料的可信度尚存疑。类似的说法也出现在《帝王世纪》中,但这也并非直接证据。因此,虽然有学者提出邑姜是姜子牙之女,但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无法通过现有的史料确认这一点。
在西周时期,称谓中的“邑”字是否与姜子牙相关,值得进一步讨论。有人猜测“邑”可能是伯邑考的名字,或者与伯邑考的官职、谥号有关。伯邑考作为周文王的长子,他的名字和称号一直是史学界的争议话题。“伯邑考”这个名字中的“邑”和“考”字至今没有明确解释。有学者认为“邑”代表伯邑考曾担任过某个官职,或者是其尊号。而“考”字,则有学者认为是他去世后的尊号。
如果“邑”字与伯邑考有关,那么邑姜的称号就有可能与他有关。毕竟,西周女性的称呼与丈夫的尊号和地位息息相关。如果周武王的兄长伯邑考去世后,周武王继承了他的妻子邑姜,那这一点也是符合西周“继妻”习俗的。古代有“蒸婚”或“报婚”习惯,意味着如果长辈去世,晚辈可能会娶其遗孀为妻。所以,邑姜是否真的与伯邑考有关,仍然是一个谜。
然而,另有学者提出“邑”字与“都城”相关的可能性,或者是作为对女子的尊称。这意味着邑姜的称谓可能并不与伯邑考直接相关。也有人认为,为了避免与周武王的曾祖母太姜混淆,邑姜的名字中可能加入了“邑”字来区分。
关于邑姜的身世,除了姜子牙是她父亲的说法,另一种较为流行的猜测是她可能是姜子牙的女儿。但这一说法的证据同样并不充分,尚待进一步考古和历史资料的发掘。尤其在《左传》中提到,齐国的建立者姜子牙被称为“王舅”,即周武王的岳父。结合史书中的记载,这似乎支持了邑姜是姜子牙之女的说法。
而周武王所说的“乱臣十人”中的第十位到底指谁,依然存在争议。虽然有学者认为这第十位可能是邑姜,但更普遍的观点认为,这个“乱臣”指的是周武王的母亲太姒,因为她在内政上的权威和地位远高于邑姜。
通过这些史料,我们勾画出了邑姜的可能人生轨迹。作为姜子牙的女儿,她早年嫁给了伯邑考,后者去世后,她嫁给了周武王,并成为了武王后。她的政治影响力或许并不如太姒那样显赫,但她对周成王的胎教和影响显然为周朝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然而,关于邑姜的很多细节依然是一个谜,期待未来的考古发现能解开这些疑团。
发布于:天津市最新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