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洋先生
《在渔人码头的晨读》
展示的知识分子的
精神困境与救赎
陈景明
于海洋先生的《在渔人码头的晨读》如一缕穿透海雾的晨光,在不足千字的篇幅里,折射出当代知识分子在治学、处世与理想追求中的深刻辩证法。当“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的古诗与李嘉图“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的西学箴言并置时,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已然奏响——它既是对求知本质的揭示,亦是对生命状态的隐喻。
作者以鲁迅“废寝辍食,锐意穷搜”的治学姿态为镜,强调“笃实”为学问的生命线,痛斥“虚字浮词”之浮华。这种对知识纯粹性的坚守,在“气候炎暑熇蒸”的背景下更显珍贵。作者坦言“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此“忧郁”非个人感伤,而源于对尘世苦难的清醒认知——当多数人沉迷于“生活和名誉”的角逐时,他选择背负“困苦无助与遭人猜忌”的十字架踽踽独行,甘愿为“从不相信者”无怨付出。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与其作为企业重组操盘手的经历形成互文:挽救濒危企业时“不计个人得失,主动筹措资金”的担当,恰是文中“终身如此为他们付出”的现实注脚。
展开剩余59%文章最撼动人心的张力在于理想与现实的撕裂。作者以“童话终究是梦幻一场”的冷峻,直面“造化弄人往往无情而冷酷”的生存真相。这种清醒的痛苦,在暴雨后海边咖啡屋的书写场景中被赋予仪式感——“暴雨”象征现实的倾轧,而“咖啡屋”则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方舟。当“阳光妩媚”驱散沉闷时,我们仿佛看见一种救赎的可能:即在承认苦难必然性的同时,依然保持对“凄美忧伤”命运的诗意凝视。
于海洋的多重身份更增添了文本解读的厚度。作为曾履职沈阳的副厅级干部、成功盘活破产企业的实业家,却在文学中袒露脆弱与忧郁,这种角色分化恰是当代精英的集体困境。他的文字没有庙堂之高的疏离,反而充满“踽踽独行”的孤勇,恰似文中引述的那句“时间和空间往往是评价项目进展落地的重要因素”——人生价值的衡量同样需要时间维度的延展。当官员、商人、文人身份在字里行间交融时,一个立体知识分子的肖像逐渐清晰:他的忧患既关乎庙堂社稷,亦系于人间烟火。
文中那些未竟的叹息:“难忘2025.7.4”“被猜忌中独行”,恰似渔港码头散落的“碎裂蟹壳”,成为存在过的伤痕见证。而作者选择在风暴过后的晨光中书写,本身已是温柔的抵抗——当大浪淘尽虚妄,唯有笃守本心的灵魂才能听见真理的潮声。
这篇散文的价值是他拒绝精神妥协的勇气。在知识碎片化、意义空心化的时代,作者以“锐意穷搜”的治学态度守护思想尊严;当功利主义席卷一切时,他以“甘瓜苦蒂”的古老智慧坚守价值辩证。那个暴雨后独坐海边的身影,已然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坐标的象征——既清醒于命运之海的幽暗,亦执着于寻找灯塔微光。
于海洋先生用半生阅历沉淀的这篇晨读笔记,恰似送给浮沉人世的一枚苦蒂甘果:当我们学会在学问的苦涩根系中品尝智慧的清甜,在现实的暴雨中守望内心的咖啡屋,便真正读懂了生命这部永恒之书。
发布于:重庆市最新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